看到網路上的推薦,再加上是漫畫形式我喜歡看漫畫就買了
書籍分類為18禁我覺得可惜,也許是為了省事看到內容跟性產業有關係就便宜行事隨便分級。
我覺得國中高中開始就可以看這本書了,就心理疾病處理面對的角度來看,
讓愈多人能夠看到這本書,也許能夠多幫助拯救一些人,我是這麼覺得啦。
書的內容並不是撩起性慾那種,還比較像是心理疾病的人在努力活下去的一本正面書籍,對於人體的描述也是很平鋪直敘的文字,並沒有情色文學的形容與修飾。
挑幾個我想提出的點
以下會提到書的內容,不想被劇透的就跳過別看吧
病識感
知道自己生病了,這一階段我想不太難,但是發現自己生病之後該怎麼說出口、尋求幫助,這一階段很難。
藥物治療只是輔助,與世界保持能夠正常生活的平衡才是困難,前一句的說明也許有些說不直接明白,想用一個網路上看到的報導做輔助說明:
『一位日本人 阿部幸子,在精神病院有自殺自殘行為,只有在剪紙的時候才可以安靜.後來她將這個習慣轉變成為行為藝術。』
我覺得也許有些心理疾病時候的行為是無法消除的,但是就像上述舉例,雖然不是一般人會做到的程度,但是如果這樣的行為有助於穩定情緒,就不需要刻意戒除,就讓這個習慣試著調整與生活在世界上達成一種平衡。
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像阿部幸子一樣在患病的時候有一個可以穩定情緒又不傷害自己的行為,主要還是依靠心態上的治療,盡可能地去改變心中的想法。
『認識自己的病 / 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怪人。』
在世界上活著的目標與動機
在作品中,當事人(也就是作者),曾經有一段時間活著的目標是希望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同,對與人接觸(意義上與生理上)有著渴望卻又害怕。
因為一句話開始改變思考方式,想起自己喜歡的事,從自己的角度為出發點思考事情,心理狀態有時候就是這麼神奇特別的一件事,不需要很多的道理,有時候就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像是電影『心靈捕手』裡面,羅賓威廉斯對著麥特戴蒙重複說的一句『不是你的錯』。
作者有喜歡做的事情,我也有 她喜歡的事情是屬於"給予"的類型有生產力,但是我喜歡的看漫畫卻是"接收"的類型沒有生產力沒有什麼強大的慾望,好像也因此沒有一個明確的生存目標
發現自己以前沒有這樣想過
- 尋死之前的不甘心、豁出去
- 為了活下去的努力,病識感,嘗試治療、改變自己
- 因為強烈的意念引發以前沒有過的念頭(性的方面)
- 與她人的接觸(生理上),去對照自己過去的想像,嘗試了以前沒做過的事情
- 雖然不是很順利,但是慢慢的、慢慢地開始改變
在東方傳統社會似乎對性這方面的事情總是羞於開口討論營造出性是珍貴、純潔的價值觀但其實性它就是性,只要雙方不是被強迫、都是自願的,那性就只是生物的需求 以上道理用頭腦理解是理性的,就是那種閱讀起來『嗯,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會有一種情況是,思緒上突然開竅那種感覺剛好這幾天與人聊天有談到,當時只講了開頭沒能來得及把整個意思講完(說話太慢) 『過去會覺得性就是要跟喜歡的人在一起的觀念結果因為很多因素不打算去主動尋找追求女朋友(可能是經濟不好、可能是個性內向、可能是太容易只想到自己) >>>> 就這樣放棄(?)尋找追求另外一半的情況下, 突然對性的接受度就放寬了(性需求的管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